何謂「靜」?
有人以為周遭環境已經毫無噪音便是靜,但起心動念依然頻繁;有人以為在禪堂靜坐也是靜。靜坐的人很想求靜入定,除了少數高僧會安靜入定以外,大多數人仍然會將往事像電影那樣,一幕一幕出現。回憶往事。這種外表靜而內心動,都不算靜。
有些人在周遭很吵,甚至搖晃的車內,仍然心無妄念,保持安靜的心境,這才是靜。
為何不能靜?
太上清淨經說:「人心好靜而慾牽之,常能遣其慾,而心自靜」。人心喜歡靜,但是各種慾望如物慾、性慾、情慾、權慾、財慾、名慾等等都在牽動想安靜的心,所以才不能靜。此外有人常常會議美好的過去;也常幻想經來一定美好,讓現在的心無法安靜。
如何求靜?
1.去三心:
金剛經開示:「過去心,不可得;現在心,不可得;未來心,不可得」,要除去這三心。不可回憶往事,往事是美好或悲哀,一切都過去了,回憶有什麼用呢?也不讓現在心像猿那樣亂跳;也不讓現在的意念像馬那樣奔馳。更不要幻想未來的事,現在與未來的事,不一定「心想事成」,別忘了「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」。現在該做的事,認真去做,現在該盡的責任,認真去達成就可以了。
2.減諸慾:
人活在世間,不可能去除各種慾望,但可以盡量減少,要減到最低的程度,對求靜才有幫助。
靜之境界
1.人皆擾擾,我獨安安:
大家都有各種煩惱的事擾心擾情。自己能無事煩惱,安安自在,多好啊!
2.寧靜最美:
北宋大文豪,也是很有名的詩人蘇東坡前賢,雖然常被奸臣所害,又被皇帝貶低官位,但他能忘記這些可恨可悲的情景,力求內心平靜,他寫了一首詩:
欲令詩語妙
不厭空且靜
靜故了群動
空故納萬境
大意是說:想要美好的詩句,就要「空」與「靜」。靜了,才會消除很多動念;空了,才會容納各種境界。所謂「空」,不是空空洞洞的空,而是沒有邪念、雜念與妄念。因為蘇東坡前賢體驗到「寧靜最美,安道最樂」,也體驗到「一切享受沒有比寧靜更為享受」。
3.忘情忘景:
佛偈:「靜而忘情忘景,動而修德修功」能把過去的悲歡離合,各種情景都忘記就是靜的境界。
4.一念不起:
佛偈:「靜則一念不起,動則萬善相隨」,能夠靜到沒有任何起心動念,就是靜的最高境界。
靜之妙用
1.心靜自然涼
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說:「靜勝熱」。心靜自然涼,我以前常去泰國,有一天,日正當中,同伴有人中暑,當時的氣溫是四十度,住北部的同伴說我住屏東不怕熱,其實,我沒有忘記「心靜自然涼」。
2.靜極則明
古德說:「躁急則昏,靜極則明」。處理各種事情,尤其是突發事故,如果急躁就會昏頭昏腦,不僅不會處理,反而弄壞了事情。此時,如果保持平靜,就能理性處理事情。
3.靜者不好奇
路邊有一堆人,心境平靜的人不會靠過去看。更不會為了看一隻大大的黃色塑膠鴨,從台北搭乘高鐵到高雄湊熱鬧。
4.靜者不急躁
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說:「靜為躁君」,意思是說清淨是急躁的主宰,清淨能化解急躁。
5.靜者不主觀
古德說:「冷靜觀人,理智處世」。冷靜的人,心平氣和,所以處理事情都很客觀,很公正,很理智。
6.靜是靈藥
神醫華陀曾說:「靜是世上唯一治百病的靈藥」。病人如果擔心病情,煩惱加上恐懼,一定會使病情惡化。如果心平氣和,讓醫生護士處理,最好是靜到把「病」忘記,一定有助於恢復健康,因為靜才有不尋常的能量出現,靜才是生命力的充電。
中醫的聖經「黃帝內經」開示: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」,意思是說:「安靜不緊張,不憂愁,身心放鬆,大自然的真氣就會進入身體。這時,守住精神,避免浪費真氣,不胡思亂想,不恐慌,怎麼會有病呢?」
結論
世人大都在各種慾望牽引下,在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當中過著不平靜的生活。人生短暫,何不追求靜的境界,享受靜之妙用,平靜自在、快快樂樂,渡過一生呢?
靜,不驚擾自己的靈性;也不驚擾別人的安寧,就是一種無形的善行。
文章取自靈仙宗雜誌-葉明豪著
留言列表